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

淺談交友軟體 tinder 使用功能

這是一個輕而易舉就能認識新朋友,也是一個很難認識新朋友的時代。

認識一個新朋友有五成機會:「接受好友」、「拒絕邀請」;被拒絕後就繼續對下一個感興趣的人發送 Facebook 好友邀請。當然我們還可以透過各種管道認識新朋友,出門搭訕與被搭訕、過街等待紅綠燈也能交換聯絡訊息、微信app「附近的人」搜一下甚至還能「搖一搖」搖到了其他國家的聯絡人。

認識新朋友一直是很吸引人,尤其是認識異性朋友。

在我正式加入智慧型手機後,對於科技軟文分享討論的各種 app 無所不用其極的下載使用、測試然後刪除,其中一個便是所有人都說是約炮神器又神氣的 tinder。當時我並沒有特別研究往左滑與往右的意思是什麼就胡亂操作,很多次都忘了無法回頭,還想要把往左的人拉回來結果讓下一個對象滑向右去。

還好都沒配對成功 :D 當時是 2013年。

我交往過5任男友,除了初戀男友外其他都是網路上認識的。其中兩友是在一個叫做 AIO 的交友網站上認識交往的,依稀記得 AIO 是建立個人頁面放一些照片還有短網誌的書寫功能;在上面,可以認識男生或是女生,只要拜訪過對方就會留下記錄,如果對這個人有興趣可以多看他幾次,自然會引起對方好奇,進而聊天認識自然就會約出來碰面;當時還是無名小站尚未被 YAHOO 併購時的美好單純網路年代。另一友是微信「附近的人」功能認識的,同樣也是因為功能測試,想想可以看一下附近有沒有喜歡的類型也挺有意思,但同時也會有不少附近的人發訊息跟你搭話。

重新下載 tinder 是 2015 上半年,無意間發現時任男友也就是微信認識交往的那位,他在 instagram 關注了一個叫做「tinder nightmares」的帳號,當然當時彼此也有些問題存在不然怎麼會當起偵探,之後不久我就被分手了,當然被分手不是因為這個原因,有機會再發文做分享。

使用 tinder 是需要綁定 Facebook 帳號的,一方面確認這個帳號的使用者是真正的人類之外,也能確認這個人真的有在做些〝網路社交〞。使用功能非常簡單,喜歡就是往右滑、沒興趣則反之;但使用技巧與軟體本身的功能卻是小有學問。使用者可以設定想認識的朋友年紀範圍、距離範圍、想認識男生女生都可以!配對功能在於雙方都要彼此有興趣才能夠正式交流。這個篩選功能姐覺得非常好,至少第一步不會郎有情妹無意的尷尬。

最初 tinder 只能放使用者上傳在 Facebook 上的照片,對於每個出現在手機畫面的篩選配對對象只有一次機會,滑左之後就無法回頭了再見!後來開發的付費功能,可以讓用戶召喚「回不來的對象」同時也加入了〝Super Like〞的按鍵功能,一鍵讓對方知道煞到妳,非付費會員每日的〝Super Like〞使用有限,所以想要多箭多發就得使用付費功能。付費功能據了解,用戶可以把年齡隱藏、年齡修改同時也能改變交友的地點,例如下個月即將到台北旅遊,就可先把自己的位置設定在台北,讓台北的 tinder 用戶能看見妳,增加彼此認識的機率。這個功能比較像是找一個在地地陪做深度旅遊 (嗯?)的概念。

簡言之,付費功能讓一些用戶可以稍微做些微調,例如「年齡」。
綁定 Facebook 是同時將你最初在 Facebook 設定的歲數一起拉過來,我知道不少人都會在年紀上開些玩笑,把年紀設定成100歲或是其他不想讓朋友知道真實年紀的作法,但這個設定在 tinder 上會讓使用者稍微吃虧,試想,我想找一個歲數接近的朋友認識,自然那些不在範圍內的用戶就不會出現在我的設定篩選機制裡。付費功能對於年紀稍長的用戶有些好處就是可以把年紀隱藏或是〝下修〞數字以方便配對,但如果遇上了喜歡的對象最好還是盡早承認一些偽裝。

我目前偶爾還是會滑一下 tinder,時常到了新的地方、國家也會滑一下看看使用者是怎麼樣類型的人。有許多人認為 tinder 是約炮神器,當然成年人了認識新朋友或是想要一段浪漫都是各取所需沒有關係,最重要是使用者對於這個軟體的使用心態,一切需以「保護自己」為出發點。



謹慎交友,安全至上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